對於高雄 甲仙的各個鄉、鎮、市、區,你是否都知道其地名的由來呢?
以下為「甲仙」這個地名的由來。
■ 地名由來
① 『甲仙』地名由來:
甲仙舊稱為甲仙埔,是阿里山四社番大武壟頭社人所建。此一帶先住民為傀儡番,甲仙埔似出自傀儡楠梓仙之埔地的縮讀,詳細地名由來有待查證。
② 『甲仙』地名由來:
在清乾隆年間,原本居住於玉井盆地的平埔原住民族大武壠族人往東跨越阿里山山脈而遷入今甲仙地區的楠梓仙溪河谷地帶,當地原有的卡那卡那富族與拉阿魯哇族也因受迫而逐漸向北退入深山地區[3]。
初到此地的平埔族群依當時習俗稱呼漢化程度更低的原住民族為「傀儡蕃」,又因新的居住地為楠梓仙溪河埔地,故稱當地為「傀儡楠梓仙埔」。因河洛語「傀儡」的「傀」(Ka),轉變為「甲」,結合楠梓仙溪之「仙」字,埔地之「埔」,而合併簡化成「甲仙埔」。日治大正九年(1920年),改稱為「甲仙」
③ 『甲仙』地名由來:
甲仙地區古時原為原住民南鄒族的狩獵場所,後來於清乾隆年間,原本居住於玉井盆地的平埔族群原住民西拉雅族大武壟社群人,因生存空間受到人口日益增加的中國漢族所擠壓,紛紛往東跨越阿里山山脈而遷入楠梓仙溪河谷地帶(即今日的甲仙地區)定居。原本在此地活動的南鄒族,也因受迫而逐漸向北退入深山地區。甲仙舊稱為甲仙埔,而此一帶先住民為傀儡番(昔稱漢化程度較低的南鄒族人),甲仙埔之地名似出自傀儡楠梓仙之埔地的縮讀。按河洛語「傀儡」的「傀」(Ka),轉變為「甲」,結合楠梓仙溪之「仙」字,埔地之「埔」,而合併簡化成「甲仙埔」。日據時期再改設為甲仙庄。二戰之後,國民政府撤守台灣,再改制為高雄縣旗山 鎮甲仙鄉]。五都改制後再改隸高雄市政府,並改為甲仙區沿用至今。(輝哥的天空)
④ 『甲仙』地名由來:
乾隆元年(西年一七三六年)溯今265年前,有位名甲仙者,移往此地開墾得名。…光緒廿一年,日據時期,甲仙雖然編入台南府縣管轄…。光緒廿三年轄歸台南縣蕃薯寮廳,後於光緒廿七年更治屬台南縣蕃薯寮廳,首見自治名於史,是為「楠梓仙溪東里」、翌年日本勵行殖民統治,設阿里關警察派出所。光緒卅一年阿里關庄更名為甲仙埔區。光緒卅二年更名為阿里關支廳、增設阿里關、東大邱園警察派出所及小林駐在所,翌年併歸阿猴廳,再更名為甲仙埔支廳,後因抗暴事件頻仍,日本為緩和台胞不滿情緒,於民國九年九月一日實施街庄制度,廢區更名為甲仙庄。民國卅四年十月廿五日(西元1945)台灣光復,真正之地方自治則始於光復之後,改名為高雄縣甲仙鄉
■ 延伸閱讀
鳳山 | 新興 | 前金 | 前鎮 | 大樹 |
鳥松 | 路竹 | 桃源 | 甲仙 | 大社 |
阿蓮 | 芩雅 | 三民 | 彌陀 | 茄萣 |
美濃 | 岡山 | 仁武 | 林園 | 梓官 |
六龜 | 楠梓 | 小港 | 旗津 | 鹽埕 |
鼓山 | 左營 | 高雄 | 茂林 | 內門 |
山林 | 旗山 | 永安 | 湖內 | 田寮 |
燕巢 | 橋頭 | 大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