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安民

 

-目錄-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上一篇(第02章) 下一篇(第04章)

-

-

 

【版本 - 新譯 老子道德經 林安梧 譯】

【原 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 文】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鬥爭;

不尊貴難得的東西,使人民不偷盜;

不現出貪欲,使人民的心不紛亂。

聖人治國,放空了心靈,

填飽了肚子,柔弱了意志,強韌了筋骨,

守著恆常之道,使人民不執著、不貪欲,

使自作聰明的人不敢有所作為,

回到不為什麼目的的作為,

自自然然就能達到無不治的目的。

 

-

-

 

【版本 - 老子道德經 白話解釋】

【原 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大 意】

此章是說世人尚名好利嗜欲,教人主者治理國家之方法。

 

 

【字 解】

尚賢:崇尚好名也。

:現也。

虛其心:使心清淨也。

 

 

【句 解】

不尚賢,使民不爭:若在上位者,不崇尚賢名,則人民自然不生爭心。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若在上位者不愛好難得的財寶,則人民自然不貪不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若在上位者不顯現貪欲名利,則人民心志自然不亂矣!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所以聖人治世,先淨化人心,再使民安飽不貪求,能知足常樂,自然無爭強好勝之,並使人民鑿井而飲,耕田而食,自食其力,身強體健。

常使民無知無欲:若在上位者不追逐聲色貨利,潛移默化,人民自然不用巧智而無欲矣!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縱然有一些狡詐機變之徒,欲貪名利,但在這種無知無欲的社會風氣之下,亦不敢妄為了。

為無為,則無不治:上位者若能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則天下無不治矣!

 

-

-

 

【版本 - 曾仕強 】

【原 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在第三章裏面,提出了四大社會亂源,叫做「名、利、欲、知」。所以他首先就提出來,

不尚賢,使民不爭:老百姓爭的是什麼?就是那個名嘛!你說你要考進士,你才能夠當官。那他就拼命去考進士,你說我要有才德,我才能夠被重用,他就拼命去追求才德。所以,才造成歷代都是所謂忠不忠、所謂賢不賢。你看,一陣子他是忠臣,最後才知道原來是大奸臣。一陣子說他非常的高明,最後才知道完全是自私自利,在想自己的事情。這種事情太多了。所以,老子是一針見血,他說你整個社會如果崇尚賢人,崇尚有才德的名,你就會造成很多虛有其名。根本是無才無德,但是他裝的有才有德。這樣子就使得了什麼?整個社會都會朝這個方向去竸爭,然後搞的其它事情沒有人做,對整個人類是不利的。你看我們幾千年來,我們就是為了功名,我們為了考名校,我們為了拿博士,我們為了這個,為了那個,不顧一切,所有東西都可以拋棄,然後走,然後再開始罵。都是這些壓力搞的我們生活不正常,其實老子這句話,你好好聽就好了嘛。「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你不能崇任何的名號,大家就不會盲目的,不顧一切並不擇手段的去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為什麼有小偷?為什麼有強盜?就是因為你家有難得的東西,有寶貴的東西,有奇珍異寶,他才會動你的腦筯。可是為什麼一個石頭會變成是藝術品呢?一個古董為什麼會有天價呢?就是因為你貴難得之貨,你看這個東西,覺得它很貴重,然後把它的價錢炒的很高,本來沒有什麼的,馬上就變的奇貨可居,馬上就變成大家不顧一切,要去搶奪的對象。他拿不到,你就變盜賊了嘛。就算他沒有行動,最起碼他也產生了一種叫做什麼,搶偷的那種不正常的心理。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見,要念(現)。就是表現出我喜歡什麼。你看一家公司,為什麼突然間幹部通通去打高爾夫球呢?就是因為老闆喜歡打高爾夫球。為什麼突然間大家都去釣魚呢?就是總經理他喜歡釣魚嘛。你上面的人只要表現說我喜歡什麼?大家就亂掉了。什麼叫「欲」,欲:基本需要以外的東西才叫欲。千萬不要把「欲」解釋成欲望。哦~老子是反對人有欲望的!那老子算什麼?老子自己沒欲望嗎?我都不相信。人為了生存,為了生活,他有基本需要。基本需要不叫欲,基本需要是我們本能的需要,我們本身的需求,其它的,才叫欲。他舉這三句話就告訴我們,社會的亂源就是崇尚賢民、就是貴難得之貨、就是把基本需要之外的那個欲望強烈的表現出來。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虛其心:你要把心裏頭有那種貪念,把它虛掉,讓它不要有。可是現在人是很可憐的,你看在家裏面,一個小孩他根本沒有貪念,他有什麼貪念,可是呢大人叫他貪念。「他的玩具比你好,去跟他要」、「你看我有個新玩具,你想不想啊」。所有的小孩,他都是被大人把那個貪念給引出來以後,害得他一輩子痛苦。心,它含有欲跟知的功能,你看所有的欲望都是從心裏頭產生的,所有的知識都是擺在心裏頭,所以你才知道這個、知道那個。你知道那麼多幹什麼?

實其腹:實其腹跟虛其心剛好是相對待的,你要讓他肚子填的飽飽的,滿足他基本的欲望,然後你才可以去,不是禁止哦,也不是壓制哦,去疏導、去減少他的貪念。但是,我們從現實面來看,一個人沒有東西吃的時候,他反而比較單純,因為他沒有太多要求嘛,他只想有溫飽,我就感謝天地了。可是有了錢以後,他就作怪了,他就不虛心了。動不動就發脾氣、動不動就罵人、動不動就神氣巴拉的。所虛其心、實其腹,這裏面有很多很多巧妙的地方。我們還是需要從道德經其它的章節來加以討論。現在先擺在這裏。就說老百姓,你讓他溫飽,我們今天就是小康,然後你要試試教化,這教化是無言之教,而不是下命令,不是規定那個,沒有用的,沒有用的。讓他能夠把這些喜歡奢侈、愛好虛榮、貪得無厭,這些怎麼樣把它虛掉。為富不仁,為什麼為富不仁呢?不是富的問題,而是不仁的問題啊!所以我們常常覺的好像啊,聖人叫我們不要有錢,那是不對的,富沒有關係,你不能不仁就好了。為富不仁為什麼可怕?因為他擾亂人心,他敗壞風氣。所以很多人跟我講,錢是我賺的,我愛怎麼花就怎麼花。我就說你這樣子是傷天理。為什麼?因為所有人看到你,他就覺得他不如你,然後他就想搶你,說難聽,他就想殺你。他這些都沒有,他就羡慕你,他就感覺他做人很倒霉。好嗎?對你都不好的,

弱其志,強其骨:強其骨比較容易,就是叫他強健體魄,多勞動、多保健,少動歪腦筋。但是我們今天都鼓勵,你要有意志力啊、你要立志啊、你要怎麼樣啊。那就變成爭強好勝,整個和諧社會都被破壞了。你鼓勵他考第一名幹什麼?幹什麼嘛。你就是把自己的一些虛榮心建立在小孩的痛苦上面,那這樣算什麼呢?你是愛他還是害他?然後下面那句話就使很多人引起誤解的,「常使民無知無欲」那不是愚民政策嗎?

 

常使民無知無欲:就算是民智未開的時候,偶爾愚民還可能,民智已開以後你想要愚民那是天方夜譚,根本做不到。所以不要用這種心智去看道德經。老子就算你認為他不很聰明,他也沒那麼笨,愚民政策?他為什麼說常使民無知無欲。「無知」就是沒有爭名奪利的心智啊。那個叫什麼?叫做巧偽,既奸巧又虛偽,啊這些就是心智啊。無欲 就是不要有貪念。我們已經講過了,基本生活需求要滿足他,其它的不給,不能說什麼都要滿足他。沒有辦法小孩要啊,沒有辦法,隔壁有,那你這樣算父母嗎?哦,人家這個都起洋樓,我們要起洋樓,最後誰倒霉?自己倒霉。無知無欲,意思就是說你過正常的生活,不要跟人家比,你跟人家比什麼?你一定要去想辦法整人家?要想辦法超越人家?這是不需要的事情啊。那為什麼要這樣做?那老子講的更妙。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不敢為是不敢胡作亂為。使那些夜聰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作亂為。現在就鼓勵大家,你有聰明才智你要創造啊。你要為什麼的時候,全都錯了。搞得什麼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然後,不但民不聊生,連官也不聊生。因此,它這個不敢為,將來也是個重點。現在很多人都不敢為,那不敢為算什麼?不敢為才是高明的。現在不是,要有作為,做錯了再說。而且還有人說,做就做了,你要表現得跟別人不一樣,我就覺得起奇怪,他會講那麼大聲。

 

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是第三章的結論。你不逞能幹,不表示你比人家懂的多,不表示我很崇尚這個賢能,我很會用人才,我知道這個貨是好的,那個是不好的,我有判斷力,而且呢,我有什麼欲望我就顯示出來,讓大家來幫助我。這些都是亂源,你能夠把這些消減掉,你就無治。你不管去管什麼,你都管的好好的。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