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籤詩故事】- 三教談道

有些籤在籤詩中會附加一則典故,這些典故稱之為「卦頭故事」。這些「卦頭故事」是決定整首籤詩好、壞的關鍵所在。當我們在解籤時,籤詩故事的內容、背景就是我們重要的參考依據。

「籤詩的故事與要義,是解籤的重心」。為了能更正確的解籤詩、說神意,了解這些「籤詩故事」就是解籤詩最基本的一個步驟。解籤人可以根據故事的情節發展,來斷言所問事情的吉凶禍福,並了解神明想要告訴求籤者的建議、提醒。

而在六十甲子籤中的籤頭故事大多源出於戲曲、小說、民間故事、俚語等。而其中以戲曲最多。而這些籤頭故事取材的年代約莫在春秋至明朝之間。但也因為歷史悠久,傳抄過程不免有誤。

另在籤詩典故來源,部分也流傳著不同的說法。故以下亦會針對不同的版本做記綠,供解籤時可分辨、參考之。

(以下資料皆收集,整理自網路及相關資料,若有侵權,再請告知)

 

 

 

籤詩 | 卦頭故事-三教談道

「三教談道」這一則籤詩故事是「觀音靈籤」中第100籤中的籤詩故事。。

「三教談道」這一則籤詩故事,可參考--------。

 

 

 

故事描述

北周武帝時,三教(儒、釋、道)互相排斥。皇帝召集大會,讓儒、釋、道三教辯論,經過三次爭辯,沒得結論。

 

三教是指儒、釋、道三教派。

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三教人士紛爭不斷,相互排斥,佛教尤其受害。皇帝於是召集三教派的代表人物,以辯論所奉之“道”的高低短長,並排名定位。

經過三次集會爭辯,都沒有結論,不過痴事一樁,從此三教派在中國民間自由發展。同時,也有三教同源之說。

 

所謂「三教」,指的是儒、佛、道三家。
  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間,對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都進行過一系列的改革,天和二年(567年),蜀郡公衛元嵩上書說:「國治不在浮圖,唐、虞無佛圖而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大周啓運,遠慕唐、虞之化,宜遺齊、梁之末法。」他的意見深受周武帝的讚賞。這時道士張賓也上書請求廢除佛教。於是,周武帝召集羣臣及名僧、道士,討論三教的優劣,意在壓低佛教的地位.定儒爲先,道教爲次.佛教爲後。當時執掌朝政大權的是大冢宰宇文護,因爲他篤信佛教,不表同意。加上佛教信徒道安、鄄鸞等上書詆毀道教,因此,雖經多次討論,三教均未能定位。
  建德元年周武帝誅宇文護,始掌朝政大權,次年十二月,又召集羣臣、道士、名僧進行辯論。由於名僧僧面匆、僧猛、靜藹、道積等奮起抗爭,極力詆毀、排斥道教,叉使位次未能排定。

  建德三年五月,周武帝再次召集大臣、名僧、道士進行辯論。周武帝這次原本只想罷斥佛教,但由於道安、甄彎、智炫等人揭發道教方術和教義的虛妄,因此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詔令發布之後,立即實施。
  同年六月,武帝又下詔設立「通道觀」,使「聖哲微言,先賢典訓,金科玉篆,祕賾玄文,所以濟養黎元,扶成教義者,並宜弘闡,一以貫之。」通道觀學士共一百二十人,他們的任務是研究三教的哲理,探討宏深的「至道」和幽玄的「理極」,並達到彌合三教分歧的目的。

 

三教是指:佛(釋迦牟尼)儒(孔夫子)道(張道陵)三教派。北周武帝(公元五六一年)時,佛儒道人士紛爭和互相排斥,佛教尤受其害。皇帝於是召集佛儒道三教派的代表人物,以辯論所奉的'道'高低長短,並排名定位,經過三次集會爭辯,都沒有結論,從此三教派在中國民間自由發展,後佛教演義為中國人民信仰的主流。也有三教同源之說。

 

 

 

 

 

典故參考

「三教談道」可參考--------,原文連結如下

❏ 尚未找到🔍

 

 

 

其它標題

相同的籤詩故事,常常有不同或是相似的標題,記錄如下

❏ -----------

❏ -----------

❏ -----------

 

 



#籤詩故事 三教談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ews123 的頭像
    News123

    隨手記錄

    News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