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版本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一篇(第37章) | 下一篇(第39章) |
-
-
【原 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 文】
至上之德,不執著此德,正因如此,擁有這德性。
俗下之德,執持不失此德,正因如此,丟失了這德性。
至上之德,自然無為而且也不為什目的而為;
俗下之德,勉力有為而且是為了目的而為;
至上之仁,純只感通之為,不為什目的而為,
至上之義,勉力為之,這是為了目的而為。
至上之禮,勉力為力,卻沒得恰當回應,就拉著臂膀而勉強將就他。
如此看來,失去了大道之源,而後只好強調內在德性;失去了內在德性,而後只好強調感通之仁;
失去了感通之仁,而後只好強調正義法則;失去了正義法則,而後只好強調禮儀規範。
那強調禮儀規範的,正可見忠誠、信實已然澆薄,禍亂災害,已然開始!
預先測度未來,只見得大道的表象,這是人們愚昧之始啊!
因此,大丈夫寧可居處忠信之厚,不願處禮文之薄!
寧可居處純樸之實,不願居處浮泛之華,因此寧可去華薄,而取厚實!
-新譯 老子道德經 林安梧 譯-
-
-
【原 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 意】
此章是說世道日衰,失真愈遠。教人當返其本也。
【字 解】
✦失德:忘德也。
✦攘:舉也。
✦扔:強牽引之意。
✦忠信:誠樸也。
✦華:末也。
✦大丈夫:得道者。
✦厚:指忠信也。
✦薄:指禮也。
✦實:指道也。
【句 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的人,一切依道而行,德被群生,但無心於德,所以反而有德。下德的人,不知有道,但知有德,且德出有心,所以反而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然上德所以有德,以德出無為,於功成事遂後,無有為之心;下德所以無德者,以德出有心,於功成事遂後,自恃己能,自誇其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的人雖有作為,但皆發於愛心,不是為己而為,所以是無所為而為;上義的人雖行其所當行,為其所當為,但卻以是非曲直為考量,所以是有所為而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上禮的人崇尚虛名禮節,內無仁義之心,無法與人真誠相待,甚至強人所難。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所以道失去了,而後才有德;德失去了,而後才有仁;仁失去了,而後才有義;義失去了,而後才有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禮是人性由誠樸趨於澆薄的表現,是社會失序的開端。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明見利害者,任智取巧,棄樸失真,遠離道本,是道的末流,愚昧的根源。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所以有道的人處世,以忠信爲主,不尚禮文,以守道為務,不用智巧,所以捨棄澆薄浮華,而取此敦厚樸實。
-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