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籤在籤詩中會附加一則典故,這些典故稱之為「卦頭故事」。這些「卦頭故事」是決定整首籤詩好、壞的關鍵所在。當我們在解籤時,籤詩故事的內容、背景就是我們重要的參考依據。
「籤詩的故事與要義,是解籤的重心」。為了能更正確的解籤詩、說神意,了解這些「籤詩故事」就是解籤詩最基本的一個步驟。解籤人可以根據故事的情節發展,來斷言所問事情的吉凶禍福,並了解神明想要告訴求籤者的建議、提醒。
而在六十甲子籤中的籤頭故事大多源出於戲曲、小說、民間故事、俚語等。而其中以戲曲最多。而這些籤頭故事取材的年代約莫在春秋至明朝之間。但也因為歷史悠久,傳抄過程不免有誤。
另在籤詩典故來源,部分也流傳說不同的說法。故以下亦會針對不同的版本做記綠,供解籤時可分辨、參考之。
(以下資料皆收集,整理自網路及相關資料,若有侵權,再請告知)
基本資料
關於六十甲子籤「王剪戰袁達」的故事,其典故可參考「鋒劍春秋」。而「王剪戰袁達」之主要故事內容描述則在《第七回 中寶劍袁達冤亡 受亂箭李牧自刎》。詳細之原文,可參考本文最後之原文連結。
❏王剪: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人。
❏袁達:戰國時期燕國名將。定國公。
故事簡述
秦始皇卻併六國,任命王翦為大將,領兵出征。王翦首先破了趙國的界牌關後,緊接著朝著燕國而來,並佔領了燕州城。面對秦軍王翦的攻勢,燕昭王只得派孫燕前往齊國討救兵。齊襄王本不欲派兵援燕,但大將袁達卻自已跳出來聲援,表明自己願意帶兵去解燕國之圍。齊襄王雖不想答應,但卻也沒有理由拒絕,只好允諾之。
之後即袁達帶領了三千齊兵並在易水駐紮。王翦、袁達雙方攻防數次之間,袁達卻也逐露敗相。最後在雙方對戰之時,王翦念動咒語,操起誅仙劍,袁達終於擊殺,翻身落馬,享年五十四歲。
原文連結